韩利红:试析新闻传播中的数据意识

发布时间:2020-08-11 16:06:53 点击次数:559

在新闻报道中客观、准确地使用数据,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接近性和说服力。而传媒人要想增强数据意识,应当从正确使用数据、科学采集数据、勇于质疑数据、深入解读数据等方面用力。在当下,重新认识统计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和作用,改变传统新闻报道的思路和方法,努力增强传媒人的数据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媒;素养;统计数据;精确新闻

  【作者简介】韩利红,河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保定 071002

  【内容提要】在新闻报道中客观、准确地使用数据,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接近性和说服力。而传媒人要想增强数据意识,应当从正确使用数据、科学采集数据、勇于质疑数据、深入解读数据等方面用力。在当下,重新认识统计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和作用,改变传统新闻报道的思路和方法,努力增强传媒人的数据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传媒;素养;统计数据;精确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3)12-0080-04

  数据是通过物理观察得来的事实和概念,是关于现实世界中的地方、事件、其他对象或概念的描述,如图形符号、数字、字母等。在新闻报道中,传媒人的职责在于披露社会生活中各种变动的事实,而对社会生活变动状况最直接的表达形式便是数据。因此,数据在新闻中便成为公众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新闻报道用数据来说明问题,是十分严肃和严谨的做法。譬如,数据出自何处、提供的时间、如何得到等都是要交代的基本因素。但目前相当多的新闻媒体对数据是否准确并不以为然,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引用者常常表述为“有关部门”,提供时间往往为“最近”,如何得到数据常常是“记者在走访中得知”,数据出处往往为“据统计”、“调查显示”。“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问题已蔓延到新闻媒体。这既有媒体人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媒介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等客观上的原因。目前,在各类媒体工作的从业人员大多毕业于各类文科专业,由于高等教育学科划分的原因,他们大多未参修过高等数学课程,未经过系统的统计学、数理逻辑的训练。在新闻实践中,他们往往更看重新闻选题,而缺乏归纳和梳理数据的技能。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说,统计数据产生的过程也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与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属于同等重要的问题,传媒人能否正确看待和运用统计数据,也是其职业操守的一种体现。[1]目前,以统计学方法为基础的精确新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样式。实际上,不仅统计数据本身具有新闻价值,统计方法也能为新闻报道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一、正确使用数据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含“事实”和“报道”两个构成要素,新闻真实则包含“事实真实”和“报道真实”两个层面,两个层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因此,新闻媒体除了要全面、客观地引用、播报统计数据外,还应保证采用数据的准确无误,这里便涉及了如何正确使用数据的问题。

  首先,新闻报道中的数据来源必须具有权威性。在新闻中使用数据,首选政府统计部门发布的统计公报。如果说统计是“社会的温度计”,那么统计数据则是“社会脉象”的反映。所以,各级政府统计机构通过自己的网站,时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各种统计公报、统计报表和统计年鉴,为公众提供大量反映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面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信息,公众可以较具体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和量化特征,较清晰地把握当前社会的基本形势和发展趋势。政府部门是权威数据的主要来源,这些统计数据均建立在系统化、专业化的调查统计工作基础上,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国际组织、外经贸部的统计数据最权威。对新闻媒体而言,经济新闻要有准确的统计数据,财经新闻对数据的要求更严格,在证券新闻中,数字通常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但是,凡是涉及区域整体性的数据,新闻媒体应向有关统计部门核实。由于管理职能的不同,一些部门掌握的数据并不是区域内全社会范围统计的结果。[2]总之,新闻媒体在报道中采用来自政府统计机构的权威数据,才有可能保证向公众及时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

  其次,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弄清数据的来源。除了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如果数据来源于非权威机构,必须严格地识别和分析其获取数据的方法是否科学,调查的样本量有多大,获取样本的范围有多广,所代表的是怎样一个群体等。对于这类出自非官方的数据,传媒人应当运用统计学专业知识和数理逻辑推理方法,对其他机构采集数据的可信度进行深入考察,真正做好防范数据陷阱的把关人,而不能盲目地引用并加以发表。因此,传媒人如何对其他社会机构的数据做出正确判断,在报道中准确甄别这些统计数字的真实可信性,避免引用有问题的数据就非常重要。

  此外,要辩证地看待和使用各种数字。在新闻报道中,一要克服数据使用中的片面性,即在新闻报道中只选择、引用所谓正面、积极的数据,让好听、好看的数据说话,把数据当做标签来使用;二要克服孤立地使用数据的问题,即在新闻报道中只引用某个单一的数据,对其他相互关联的数据置若罔闻,把一系列有机联系的数据割裂开来。片面地引用数据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即使对这个数字做出细致的解读,也难于掩盖其背后存在的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量化数字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说明、相互支撑的关系。如在宏观经济指标中,经济增长、投资、价格、就业、国际经济平衡、供需协调这六大指标就像一个魔方的六面体,相应的六大统计数据随着魔方的变化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组合,所有数字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只有互相对比和参照分析,才能正确解读实际的经济运行状态。[3]

  二、科学采集数据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在采用官方发布的权威统计数据外,为了更广泛地报道现实社会各方面最新和细微的变迁,常常会根据所拟的新闻选题进行社会调查,自行采集相关数据信息。社会调查的主要价值和意义在于结论的相对准确,而作为新闻观点支撑的统计数据,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而要获得准确可靠的调查结果,离不开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就是从整体的研究对象中选出一部分代表加以分析,然后用所得出的结果推测调查对象的总体性特征。在这项调查中,首要条件是样本选取具有代表性,即被调查对象中的每个人被选择为样本的概率相同。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内许多媒体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拿定量研究中的抽样来说,相当一部分媒体经常使用的是偶遇抽样,如街头拦人法、自愿者抽样法、随报调查法、网上调查法等。而这些方法都属于非随机抽样,即使是国内较早采写精确新闻的《中国青年报》,在其1999年10月到2000年3月采写的精确新闻中,也仅有10%应用了随机抽样,20%是非随机抽样,其余70%的社会调查没有明确说明。[4]非随机抽样调查不具备普遍意义,其可推论性相对较差,得出的结论往往出入很大。

  相对来说,随机抽样所获得的样本资料方具有推断总体的可靠性,这样采集到的数据才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抽样调查是在欧美实证主义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社会调查方式,本身有着一套较为科学的方法,对此,美国民意调查研究协会曾提出过十分具体的要求,如对负责调查的机构、问卷所提出的问题、对抽样总体的界定、样本的实际规模、抽样中存在的误差、各项统计结果的实际出处、采访的具体方法、采访的时间选择等情况进行必要说明。媒体在引用调查结果时,也应该公布得出这一结果的调查过程的相关技术参数,包括上述美国民意调查研究协会提出的建议,如执行调查的单位、样本量、样本选择方法、样本构成、调查时间等,让读者从中判断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公众只有清楚地知道数据是如何得来的,才能辨别新闻中的“假”数据,对媒体形成有效的监督,并充分相信数据的精确性与代表性。

  依据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采集到的数字才能较为真实可信。因此,为了有效地避免所采集的数据信息失实,传媒人应当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定量研究的专业知识,以保证数据采集过程的规范性。统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获取一份较为准确和权威的统计报告,需要进行一系列相当复杂的调研工作。任何一个环节不科学都会影响到统计结果的公正性。从专业素养的角度来说,传媒人应当尽快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统计分析和逻辑判断水平,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