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幸福指数报道的创新方法及社会功能
发布时间:2020-08-11 16:08:33 点击次数:510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主流意识的制造者和反映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主导受众对于幸福的价值判断和标准。一些新闻媒体经常推出诸如“退休需要百万养老金”、“养一个孩子需要多少钱?”等报道,无形之中,将民众对未来的焦虑提前,在比较中导致心态失衡和幸福感的剥夺,使公众陷入群体性的浮躁状态。针对此种状况,媒体亟需提升幸福指数报道的创新方法及社会功能。
关键词:新闻媒体;幸福指数;报道方式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主流意识的制造者和反映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主导受众对于幸福的价值判断和标准。一些新闻媒体经常推出诸如“退休需要百万养老金”、“养一个孩子需要多少钱?”等报道,无形之中,将民众对未来的焦虑提前,在比较中导致心态失衡和幸福感的剥夺,使公众陷入群体性的浮躁状态。针对此种状况,媒体亟需提升幸福指数报道的创新方法及社会功能。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由量的增长转为更加关注质的提升,人的需求也从单纯的物质满足转为物质与精神并重,且更加关注精神需求和主观感受。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全面展开,提升民众幸福指数、幸福感成为各个省市各个地区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发布者、社会行为的组织者、社会民意的表达者,如何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幸福价值观,展现社会和民众的幸福场景,推广提升幸福感受的创新实践和做法,对提升社会整体的幸福指数,创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 提升幸福指数报道的创新方法
提高幸福指数报道,不仅要在报道战略上高度重视,更需要报道理念、视角、方法的创新。
1. 思路启迪,提供幸福标准的价值判断
幸福是一个相对的、主观的概念,幸福的感觉往往是在比较中得出,也是在比较中失去的。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主流意识的制造者和反映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主导受众对于幸福的价值判断和标准。一些新闻媒体经常推出诸如“退休需要百万养老金”,“养一个孩子需要多少钱?”等报道,无形之中,将民众对未来的焦虑提前,在比较中导致心态失衡和幸福感的剥夺,使公众陷入群体性的浮躁状态。2011年4月国内媒体报道的北师大一教授在微博上发言,“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的新闻,更是将这种现象推到极致。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主导者,推出提高幸福指数报道,首先是为公众确立明确的有关幸福的价值判断。2012年元旦浙江日报推出“感动2011” 6个专版,分别以“这一年,温暖中国的面孔”、 “温暖昨日的记忆”、“今天,梦起的日子”等为主题,报道了感动中国的“还债局长”胡丙申、“最坚强母亲”许张氏、“割肝救母”的彭斯、“拾道德之荒”陈贤妹等草根英雄,推出了寒风中坚守的江塘工人、爱心作坊里忙碌的老人、晋级中国达人秀的“辣妈宝贝”等普通劳动者;反映了他们“收入涨得再快些”、“ 只盼天天有客来”等愿望和心声。纵观浙江日报的这个感动专刊,聚焦的都是草根民众、普通劳动者,报道的是他们平凡的生活和感受,但从各个版面各个主题切入,给读者确立了一个幸福的价值标准:所谓的幸福就是平凡生活的一种充实的状态,是服务社会、乐于助人的一种精神,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企盼。而对“草根,时代的英雄”等稿件的选取和编辑,更是在民众中树立了一种道德标杆的作用,强调了善良、坚韧、自强、担当、信义等社会普遍认同的优秀品质,达到了舆论引导和群体示范的效果。
2. 全景报道,展开提升幸福指数的多维角度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种——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并且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人的幸福感,不仅来自物质层面的满足感,更来自情感层面的愉悦与精神层面的价值感,以及社会、文化、民主权利的充分保障,乃至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因此,提升幸福指数报道是一个全景式的多维度的报道,涉及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考虑到人的各种需求。
2011年10月,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广东各大主流媒体积极配合跟进,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广东省这一重大举措进行了全面详实的报道。南方日报推出的《广东人,你需要什么样的幸福》,从政府发展的新愿景、省委领导的讲话精神、省政府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群众的意见反馈等方面为建设“幸福广东”进行舆论铺垫;广州日报的《广东,幸福起航》,从广东省的经济转型、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城市发展等方面阐明了建设幸福广东的内涵;羊城晚报的《幸福广东,看得见摸得着》,对广东的“幸福指标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此外,广东省各大主流媒体还开展了多种活动,为“幸福广东”持续造势,如南方日报开展的“‘幸福广东’大家谈:三百六十行 各有各幸福”,发动全社会对幸福指标体系进行热烈讨论,营造出舆论的热点。此外,南方日报还开展了“幸福美卷——珠三角十大景观评选活动”,以幸福为标尺丈量城市景观,进一步擦亮“幸福珠三角”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