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中国媒体关于“东干人”的报道

发布时间:2020-08-11 15:24:12 点击次数:256

中国媒体对东干人的关注与报道始于九十年代初期,随着中国与中亚地区交流的不断深入,媒体的报道侧重点也发生着变化。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媒体以东干人为内容的报道进行梳理,可以看到这些报道经历了从猎奇到关注交流,继而深入的过程。出于新闻价值、受众关注度以及其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考虑,中国媒体对东干人的报道呈现出陕甘及西部地区媒体报道活跃度较高、关注东干人的浓浓乡情、体验式报道与第一人称纪实报道较多的特点。报道视角的转变与呈现的特点根植于媒体的认知过程与满足需要,中国媒体能够在社会教化与受众需求两方面做到平衡,以情感诉求为主的报道也做到了话语权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促进海外侨民与祖国大陆的交流与联系。

关键词:东干人;中国媒体;报道

  【作者简介】白贵,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内容提要】中国媒体对东干人的关注与报道始于九十年代初期,随着中国与中亚地区交流的不断深入,媒体的报道侧重点也发生着变化。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媒体以东干人为内容的报道进行梳理,可以看到这些报道经历了从猎奇到关注交流,继而深入的过程。出于新闻价值、受众关注度以及其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考虑,中国媒体对东干人的报道呈现出陕甘及西部地区媒体报道活跃度较高、关注东干人的浓浓乡情、体验式报道与第一人称纪实报道较多的特点。报道视角的转变与呈现的特点根植于媒体的认知过程与满足需要,中国媒体能够在社会教化与受众需求两方面做到平衡,以情感诉求为主的报道也做到了话语权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促进海外侨民与祖国大陆的交流与联系。

  【关 键 词】东干人;中国媒体;报道

  一、引言

  1991年8月,哈萨克斯坦的东干人等来了第一个来自中国的代表团。此后,中国媒体开始关注中亚地区的东干人和他们的生活,中国代表团也开始陆续访问东干人居住的村落,其中陕西方面去的最多。

  东干人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关注。东干学作为一门学科最初是由苏联的汉学家们以中国回族研究为基础逐步建立起来的。我国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对东干人进行介绍和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东干学、东干历史与文化、东干语言、东干历史人物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对于东干学的研究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资料性的历史文化论述占了较大的比重,学科相对单一,研究视野也比较窄。东干文化作为一种移民文化,它不仅在民族学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其他学科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在目前的研究中,从新闻传播学角度研究东干文化可以说在国内寥寥无几,只有一篇关于东干回族报刊的文章,关于中国媒体对东干人的报道研究还是空白。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媒体对中亚东干人的报道进行梳理,勾勒出目前中国媒体关于东干人的报道框架。东干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对贯彻我国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增进与中亚各国人民的友谊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国媒体对东干人报道的沿革

  自1991年中国与东干人开始有往来,中国媒体开始关注东干人,并对东干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等情况进行报道。随着中国与中亚地区交流的不断深入,媒体的报道侧重点也发生着变化。笔者在中国知网国家重要报纸数据资料库和国家图书馆的报纸资料库中以“东干人”、“东干族”为关键词,对国内主要报纸进行资料搜集,一共找到了85篇关于中亚东干人的报道,如下所示:

  1.猎奇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才发现了这些东干人,对于中国广大受众而言,东干人都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群体,媒体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其独特发展历史和文化特征的报道上。猎奇成了这一时期最大的报道特征。据资料显示,《人民日报》是较早报道东干人的中国媒体之一,也是报道最多的一家报纸媒体,并且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对东干人持续的关注和报道。1996年08月13日-16日,《人民日报》推出“中亚东干人寻访记”系列报道,生动地介绍了东干人独特的历史发展、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和语言。还有2001年01月12日《环球时报》报道的《老苏联有个陕西村,说晚清方言取俄文名字》、2002年09月27日《中国民族报》的《寻回被遗忘的人与史》。

  从认知的不同阶段角度讲,对事物的认知需要一个从浅入深、从表层到内里、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当事物尚处在认知初级阶段时,浅层的记叙式文本成为认知的首要选择。对于媒体来讲,对于事件一开始关注的往往是能够引起注意的“点”,而非系统的事件全貌和道理分析。在对东干人的认知中,媒体出于记叙式的报道需要,为了吸引受众而加进特定的媒体语言进行描述,使报道呈现出“猎奇”的色彩,认知仍然停留在“是什么”的初级阶段。

  2.关注交流

  2003年以后,东干人与中国的交流逐渐常态化。来中国访问、寻根、留学、通商和进行文化交流的东干人也越来越多,中国媒体开始关注这些来到中国的东干人。2003年06月23日《温州日报》的报道《五个“东干族”青年的中国生活》,讲述了五个有着中国人名的哈萨克斯坦青年马立克、马世英、马俊、马强和马莉娜在中国西安生活的情况。还有2004年09月02日《华商报》的《陕西村娃娃回陕上大学》、2007年11月07日《西安晚报》的《回“家”学母语的陕西村留学生》等等。2004年01月,海外东干杰出人士故乡行在陕西展开,《西安晚报》对这次活动做了跟踪报道。还有2008年04月07日《三秦都市报》的《哈萨克斯坦“陕西村”村长安胡塞专访》;2011年05月10日《西安日报》的《从中亚回老家给世园会打铁》等。

  凤凰卫视推出的[唐人街]系列片是一部全景式反映海外华人真实生存状况的大型电视纪录片。2004年,凤凰卫视[唐人街]播出了关于中亚东干人的两部电视专题片:《营盘日记——陕西村记事(上)》和《东边来的人——陕西村记事(下)》,向世人揭开了“陕西村”的神秘面纱和一段悲壮观的传奇。这种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以中亚东干人为题材,作了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东干人的社会生活,反映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展现了东干人的生活。

  同年,海外杰出东干人士到宁夏访问,宁夏电视台对此活动进行了相关的新闻报道,在西安电视台的迎新晚会上,还专门邀请了一位东干族的小姑娘参加。

  当认知的阶段超越“猎奇”的“是什么”阶段后,接触与交流使认知进入到“互动”阶段。相对于上一阶段中对东干人孤立的“猎奇”心态,这一阶段中媒体已经能够认识到东干人与国人的历史联系和血脉关系,并随着交流活动的加强而呈现出信息与情感互动的倾向。虽然在交流中加强了媒体报道的思辨性和判断力,但是这种“互动”报道仍然停留在“是什么”的阶段,只不过从已从媒体与社会舆论的角度对东干人的历史身份进行了认可与吸纳,从单纯的报道“他者”进入到报道“自身”。

  3.深入

  除了持续关注关于东干人与中国的交流活动外,2009年以来,媒体对东干人的报道的关注点逐渐变得更为深入起来。媒体报道中引入许多学术研究的成果,报道涉及东干学研究、历史人物研究、教育、民族工作、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如2010年07月11日《西安晚报》的《“百折不回的英雄”白彦虎》以及2012年05月29日《中国民族报》的《东干人,信仰伊斯兰教的特殊族群》。

  2012年春节特别节目[新春五洲行]系列片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分五辑播出了《东干人的分布》、《东干人的语言》、《东干人的新年家宴》、《东干人的婚礼》、《东干人的传统文化》,对东干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报道。同时,CCTV[中国新闻]也推出了《“扁食”“粉儿”:东干人家宴沿袭陕甘宁回民传统》的特别报道,[共同关注]也播出了一期《走近中亚东干族:离乡100多年,东干人乡音无改》的报道。中央电视台在国内的影响非常大,受众面广,这一节目播出之后,使得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的民族群体,促进了中国与东干人分布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交流。

  媒体报道的深入表明对东干人的认知已经超越表层,进入到了思考阶段。媒体的功能不仅仅是解疑答惑的信息功能,对社会与受众影响更深的是其教育功能。对东干人初级阶段的报道只是媒体信息功能的表现,当媒体将目光转向民族、宗教信仰、历史精神等方面,代表媒体已经开始针对东干人及其关注者实现其形象建构和影响传播作用,这一阶段媒体向受众传播的不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办”。

  此外,网络媒体的兴盛,这种图、文、声、像的信息传播形式,可以传送大量的感官信息,网络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信息量的爆炸,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成千上万的相关信息链接。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国内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输入关键词“东干人”来粗略看看网络媒体的报道。

  输入关键词后,在网页标签中共找到92,800条结果,首条链接为“东干人_百度百科”,点击链接我们可以看到,“百度百科——东干人”这一词条创建于2007年04月20日,至2013年03月15日共被编辑过39次,浏览次数约90737次。在百度新闻标签中搜索全文含“东干人”的新闻约1130篇,标题中含“东干人”的新闻仅有约121篇。视频也只有150个结果(包括可能重复的内容),除了以上提到的凤凰卫视《唐人街》和CCTV的相关报道,还能找到一个独立纪录片人拍摄的纪录片《走访陕西村纪实》。这一组数据组,说明,在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中,关于东干人的信息所占的比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其爆炸式的信息建立在熟知性和碎片化基础上,并带有大量的随机性。对东干人的认知必须建立在历史的维度上,不具有网络信息概括性、简易性的特点,因而不可能产生庞大的信息量。但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网络上关于东干人信息量不够大就已经证明,在对东干人的报道和认知上,传统报纸、电视媒体并没有与网络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互动。这一方面是由于东干人报道本身具有一定的报道局限,受众面并不广阔,并且对东干人的普遍认知不存在两极化和热议性,在网络这个“观点裂变”的平台上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聚集;另一方面,网络信息中很大一部分是对传统媒体的复制和继承,这也说明传统主流媒体对东干人的报道并没有形成系统化和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