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的发生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11 15:24:11 点击次数:183
与一般的信息传播不同,新闻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新媒体时代,依据新闻传播环节可以划分为媒体—受众、媒体—媒体—受众、个人—媒体—受众、媒体—受众—媒体—受众等几类。
关键词:受众;分析;传播;心理;受众心理
与一般的信息传播不同,新闻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虚假新闻及新闻中的虚假行为,历来是都被新闻行业相关监管部门所禁止的。早在1991年,我国就颁布实施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要求新闻工作者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尽管有着严格的监督,但失实乃至虚假新闻仍层出不穷。
虚假新闻的产生原因分析
虚假新闻是指有违真实性的新闻,虚假新闻违背了新闻最基本的准则。纵观我国新闻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新闻的发展,失实新闻的痼疾从来没有根绝过。这种违背新闻准则的新闻现象为什么会发生?部分新闻工作者为什么会置行业道德于不顾?受众群体为什么会“青睐”虚假新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促进虚假新闻的发展?这些都是新闻发展中的固有问题,也是新媒体时代新闻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网络传播给虚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不再仅仅是信息与受众的直接传播,同时还包括不同媒体之间的新闻传播。新闻与受众的直接传播,是以新闻为基础发生的理解与认识。不同媒体之间的新闻转载则与直接新闻发布不同,转载过程中会对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网络新闻媒体往往不能够对转载的新闻进行有效的甄别。这就形成了新闻在转载的过程中的逐步失实。某种程度上,转载的次数越多,被修改、误解的可能性也越大。
其次,追求利益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内在动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新闻媒体都需要自我发展的经济支撑。新闻媒体的经济基础是广告和赞助。因此,媒体的受众数量决定了新闻攫取经济效益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为了获得的更多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点击率,就会制作一些博眼球的假新闻。
市场化发展对媒体产生经济影响的同时,更对记者这一群体产生影响。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在逐渐抵消职业道德的约束力。陈永洲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行业或者企业内部的竞争及评价机制也是刺激虚假失实新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内部竞争刺激记者提高新闻关注度,进而提升自己的行业知名度,从而促使不实新闻的产生。
再次,新闻报道庸俗化是虚假新闻发生的重要原因。新闻是对事实的客观即时报道。新闻报道应该具有一定社会意义、能够引起社会思考。随着社会发展,人的思想和追求呈现多元化,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为迎合群体需要而报道新闻,乃至刻意断章取义,夸大符合群众心理需求的新闻点,从而造成新闻的局部真实、整体失实而发生的新闻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关于师生冲突的教育新闻中,报道的重点往往是教师“缺少人文关怀”,而忽略具体的客观的事件过程。